中科汇联中科汇联

【汇联舆情】北京地铁涨价舆情分析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一、舆情概述

  2014年12月28日起,北京公共交通费用调价开始正式施行。12月29日,经历周末的休息日,地铁公交调价迎来首个工作日。据统计,截止到28日9点,北京地铁所辖线路乘客进站量399606人次,其中6号线进站量34193人次,7号线进站量7011人次,15号线进站量15725人次,客流量较上周下降一成。北京地铁减少53万乘客。

  调价方案发布后即引起网民大讨论,随着时间推移,讨论慢慢平息,直到12月28日调价方案正式实施,在市民切身感受到调价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后,此事再一次成为媒体和网民的关注焦点。当前事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舆情热度持续走高。

  以下是中科汇联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对此事故舆情的监测结果。

二、量化对比分析

1.       传播渠道走势分析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传播渠道走势分析)

  上图来自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图中数据表明,12月28日作为涨价的首日,因为是周日,网民的体验和关注热度都相对较低;而12月29日即涨价后的首个工作日,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最高,舆情的热度最高。新闻和搜索引擎成为主要传播渠道。

2.       网站排行量化对比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传播网站排行展示)

  上图是关于公交地铁涨价后的网站关注度排行情况,数据显示,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博客的传播量相对较大,促进了舆情的发展。

3.       各传播渠道文章数比例分布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传播渠道舆情文章数比例分布)

  通过上图的各传播渠道的文章总数对比可以看出,新闻是当前传播渠道中比例最大的一个平台,占总文章数的71.0%;其次是搜索引擎,所占比例为总体的14.9%;而论坛、博客、微博、视频、平媒等传播平台的发布量相对较少。

4.       舆情汇总走势及正负面比对分析

  

  (图:及时渔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汇总走势及正负面对比分析)

  从对一周的监测数据来看,本舆情在12月29日到达传播高峰,即涨价后的首个工作日舆情热度最高,网民的关注热度也持续增加。

  图中的柱状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的中性舆情所占比例较高,多数是媒体发布的新闻。而12月30日,涨价已是不争的事实,网民的出行成本增加将会随着每日出行的常规化而走向固定,舆情的关注热度有所下降。

三、网民观点

  涨价后难以接受(52.3%)

  @honey:今天第一次体验北京地铁涨价的心痛,每年成本比涨价前增加1584元!住在平民窟,都够我3.5个月的房租!

  认为涨价治标不治本(18.7%)

  @-疯颠嘚孩纸-11687:刚看央视4新闻,北京地铁公交涨价,北京14年常住人口2116万,这么多人不堵车才怪,再涨价也解决不了问题,总得出门呀,好恐怖的数字呀…

  认为税收不透明(18.2%)

  @gsmser:1 政府的税收不透明,还不需要减税讨好民众,我们能做能做的就是逼迫政府提供更好公共品服务。2 每天上班的人就那么多,地铁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涨价是要逼着上班族自己买车?还是走路上班?

  专家有责任(10.8%)

  @那抹绳井:就是被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搞坏了

四、舆情分析

  公交地铁涨价两日来,网民的关注并未有减少。根据目前舆情的发展趋势,舆论对地铁公交均涨价对当前的公众出行及生活水平的影响的热议都是空前的。涨价后首个工作日,人们见面的问候语甚至改为“今天地铁你花多少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网民加入讨论涨价带来的变化,而吐槽的人会远远大于点赞。

  无论接受还是不接受,涨价政策已经是既定事实且会持续执行下去。而涨价所带给人的真实考验却是现实存在的:直接舍弃地铁改乘公交,选择搬家去就近工作方位找房,或是离京返乡,都是人们应对调价的选择。纵然搭乘人数有所下降,而作为出行刚需,其运行的空载率也不会过低。

  涨价后如何让民众体会到实惠,能否用多花的钱买来更体面舒服的出行环境和安全便捷的交通体验。这些都在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Copyright © 2022 HuiL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免责声明隐私政策京ICP备05046823